我国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6月11日作为第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隆重举办“数字遗产云课堂——天眼护卫世界遗产”活动,以增进遗产管理者、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公众对空间技术在遗产监测和保护中独特作用的了解,进一步推广空间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本次活动由衡阳师范学院HIST衡阳分中心、长沙学院HIST长沙工作站等共同承办,线下在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举行,线上通过腾讯直播、哔哩哔哩直播、遥感学报直播等形式展开。
线上线下专家进行拍照合影
活动开幕式上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李玲玲教授、HIST副主任王心源教授、HIST长沙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分别致辞,共同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云课堂由5位专家作学术报告,HIST副主任付碧宏研究员和HIST研究四部部长王成研究员共同主持。HIST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富龙以“遥感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为题做报告,从遥感角度出发,进一步对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监测,同时提出全新立体考古技术集成的畅想。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HIST长沙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就“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与虚拟旅游”做了报告,在科普原创的景观基因理论基础上,由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到数字化虚拟旅游的开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就“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问题做出报告,运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保存与合理开发。同济大学教授韩锋教授围绕“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数字化创新保护研究与实践”做了精彩报告,将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相结合,与当前信息技术的时代同频共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做题为“以遗产的旅游化与旅游的遗产化”的报告,旨在实现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双向融合。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沙HIST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作报告
HIST自2020年起,在遗产日都会举办相关活动,以期打造一个提供国内外专家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研究、管理和传播等成果与经验在全球的研讨、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疫情期间,云课堂活动形式不仅有利于减少人群的聚集,同时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学术交流。各专家也共同展望未来,希望在数字化的时代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能往更宽更深的方面做得更快更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