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

机构概况

乡村振兴研究院简介

发布者:  时间:2020-10-12  浏览:

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6月,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统筹校内外智力资源,以湖南省为主要区域,辐射全国,拥有国际化视野的科研机构。

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体落实落地。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因此,开展乡村振兴战略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院采用开放、协同的合作模式,重点开展传统村镇景观保护与修复、数字乡村与管理、乡村旅游与康养、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水生生物养殖、乡土文化与创意等领域的协同研究,并提供决策咨政服务。

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不求第一,力求唯一”。紧扣“文化+科技”发展特色,集中开展传统村镇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尤其是做深做透做强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数字文创与虚拟旅游方向,以此带动全校“数字文旅与数字经济”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建设。

研究院目前拥有多个重要科技平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湖南乡土文化保护与数字文创”湖南省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核心成员已主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国家基金项目9项。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模式研究——以长沙地区湘江古镇群为例》(余佳)、湘赣边传统村落文化振兴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耦合机制研究》(王晖)、《湘黔桂边区多民族服饰图纹字符的基因谱系与文化认同研究》(叶芳羽)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媒体的非遗跨文化传播机理及活化应用研究》(李勇)、《基于多主体需求融合的非遗知识图谱构建及活态演进研究》(黄格)、《乡村劳动力结构变动对耕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廖柳文)、《大气沉降态镉的水稻叶片微界面过程与稻米积累量化评估研究》(曹雪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集中连片特征提取及差异化保护研究》(谢谦)、《“人工智能+”时代下少数民族音乐基因图谱构建与应用研究》(李意芬)等6项;另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长沙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

研究院成果已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成果《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于2020年获得教育部第八届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于2019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201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方向》2021年底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2021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十年来“十大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