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遗产管理者、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公众对空间技术在遗产监测和保护中独特作用的了解,进一步推广空间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6月11日第6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举办“数字遗产云课堂——天眼护卫世界遗产”活动。活动由衡阳师范学院HIST衡阳分中心、长沙学院HIST长沙工作站等共同承办,线下在衡阳师范学院东校区举行,线上通过腾讯直播、哔哩哔哩直播、遥感学报直播等形式展开。
线上线下专家进行拍照合影
开幕式上,衡阳师范学院副校长李玲玲教授、HIST副主任王心源教授、长沙学院HIST长沙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分别致辞,共同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数字遗产云课堂共有5个报告,由HIST副主任付碧宏研究员和HIST研究四部部长王成研究员共同主持。HIST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陈富龙研究员作了题为“遥感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的报告,他从遥感角度出发,阐述了遥感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的意义,同时提出全新立体考古技术集成的畅想。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HIST长沙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作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与虚拟旅游”的报告,他在系统阐述原创的景观基因理论基础上,分享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案例及其网络虚拟旅游发展前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就“农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问题作了报告,他阐述了运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合理开发。同济大学韩锋教授围绕“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数字化创新保护研究与实践”作了精彩报告,他提出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同频共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作了题为“以遗产的旅游化与旅游的遗产化”的报告,集中阐述了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双向融合。
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长沙HIST工作站主任刘沛林教授作报告
HIST自2020年起,遗产日都会举办相关活动,以期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层次学术交流的平台。本次云课堂活动聚焦天眼护卫世界遗产的新技术共享,形式新颖,参与广泛,有利于科普宣传,有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展理念。
作者:杨洋
摄影:方苏婉
编辑:师喜悦